全国及区域科技创新基本状况评价
一、全国科技创新基本状况评价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一)研发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1亿元,比上年增加2249.53亿元,增长10.2%(图1-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1%,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6.6万元,比上年增加0.5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4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应用研究经费2757.2亿元,增长10.4%;试验发展经费20168.9亿元,增长10.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6.0%、11.3%和82.7%(图1-2)。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3408.8亿元,增长10.6%;高等学校经费支出1882.5亿元,增长4.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6%、14.0%和7.7%(图1-3)。

2020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0095.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758.2亿元,占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为37.2%;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336.8亿元,占比为62.8%。
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显著增长的同时,科技人力投入也保持着稳步增长。据统计,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工作量达到523.45万人年,比上年增长了9.0%(图1-4)。其中,研究人员228.1万人年,占43.6%。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42.7万人年,占8.2%;应用研究人员64.3万人年,占12.3%;试验发展人员416.5万人年,占79.6%。企业R&D研究人员占全社会R&D研究人员比重为58.5%。

(二)各项创新产出进一步增加
专利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专利活动规模的持续扩大。专利申请数达到519.4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8.6%;专利授权数达到363.9万件,比上年增长了40.4%;专利拥有量达到1219.3万件,比上年增长了25.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53.0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7.1%;发明专利拥有量305.8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4.5%。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55.26万篇,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23.7%,比上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连续12年排在世界第2位(图1-5);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36.48万篇,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36.6%,数量比上年增长了21.8%,仍排在世界第1位;CPCI-S收录中国作者科技论文5.24万篇,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14.2%,仍排在世界第2位。

全国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76521项,比上年增长了11.6%。从完成单位的类型看,企业完成40642项,占53.1%,是主要的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图1-6)。从应用技术成果的行业看,排名前四的行业与上年一致,制造业仍排在第1位,占35.2%;农林牧渔业仍排第2位,占12.2%;卫生和社会工作仍排第3位,占9.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在第4位,占7.4%。

全国各省(区、市)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54.9万项,比上年增长了13.5%。合同成交金额28251.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6.1%,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迅速,达到514.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1.1%。
(三)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创新人力资源保持增长态势,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由上年的285.7人提高到312.6人;高等学校(机构)博士毕业生数达到6.6万人,比上年增长了5.7%。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由上年的5206个增加到5843个,增长了12.2%,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数18.9万个,比上年增长了17.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均工资已达到14.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4.8%。有R&D活动的企业数达到14.7万个,比上年增长了13.5%。
(四)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74613.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9%,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6.1%,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达到12394.0亿元,增长了18.0%,高技术产业利润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7762.5亿美元,增长了6.2%,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0.0%,提高了0.7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达到2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3%,占营业收入比重提高了2.1个百分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了9.7%,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51.9万元/人提高到55.8万元/人(2010年价格)。
(五)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10.1万元/人,比上年提高了0.2万元/人(2010年价格)。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改善。综合能耗产出率为18.2元/千克标准煤,比上年提高了0.7元/千克标准煤。
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数13.5亿户,万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比上年增加了224户;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189334.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8%,与GDP比值提高了0.02亿元/亿元。
在取得以上进步的同时,科技创新评价也反映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是有12个地区的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低于上年,其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低于上年的地区有16个,包括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
二是有9个地区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数少于上年,包括北京和江苏。有8个地区的企业创新费用支出低于上年,包括上海。
三是有16个地区的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下降。其中,有17个地区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下降;有18个地区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下降;有21个地区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下降;有17个地区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下降。
四是有9个地区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低于上年,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低于上年的地区有12个,包括广东、天津。
五是有9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下降,有11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利润率低于上年。
六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待遇在区域间差距明显。有25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13个地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比较系数出现下降,包括北京、天津、浙江。

注:① 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② 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工业营业收入均为“规模以上”数据。
③ 2020年生态环境部对排放源统计调查的部分调查范围进行了修订,废水污染物农业源由大型畜禽养殖场扩展至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含规模养殖场及规模以下养殖户)和水产养殖业;生活源由第三产业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源扩展至第三产业以及城镇、农村居民生活源,下同。
二、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评价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国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显示,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比上年提高了2.98个百分点,达到75.42%。从各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看,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三类(图1-7、图1-8):
第一类是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42%)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均属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
第二类是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42%),但指数值高于50%的地区,包括重庆、湖北、陕西、安徽、山东、四川、湖南、辽宁、福建、江西、河南、宁夏、吉林、河北、黑龙江、山西、甘肃、广西、贵州、海南和内蒙古。
第三类是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在50%以下的地区,包括青海、云南、新疆和西藏。
位次上升较快的地区是河南、湖南和宁夏,均比上年上升2位;天津、安徽和青海均比上年上升1位。位次下降最快的地区是河北、吉林和福建,均比上年下降2位;山东、广东和云南均比上年下降1位。
与上年比较,全国31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新疆、青海、贵州、河南等11个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98个百分点)(图1-9)。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发出向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进军的号召,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近年来,科技创新在防控疫情、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和区域发展。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的基石,对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众多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东西部科技合作创新凝聚力初步显现,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已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区域科技创新评价缘起于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在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实践。近年来,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要求,逐步开展了国家、区域、企业、典型创新密集区等创新能力的监测评价工作,并陆续发布了国家、区域、国家重点园区等创新监测报告和评价报告,《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是迄今国内持续时间最长的评价报告之一。经过多年专业经验积累,在区域可比性上付出很大努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运用十分适合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与区域科技管理、科技规划制定、科技发展目标密切联系,基本囊括了区域科技规划和发展目标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的趋势和走向可以敏感地反映出各地区在科技创新主要方面的水平和不足。特别是采用了一套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不仅可以进行不同地区位次的动态比较,还可以进行不同地区各级指数值的动态比较。在与位次相邻地区的比较中,能够明确指出与提升或落后关联的定性定量变化。
持续稳定和系统创新的完美结合是研究项目生命力之所在。《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在遵循评价结果动态可比的原则下,为了与“十四五”规划重点突出的高质量发展相衔接,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部分调整。一是增加了反映高价值专利的指标:“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二是为了反映基础研究投入情况,增加了 “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强度指数”和“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指数”两个指标;三是增加了反映上市公司研发经费投入的指标:“上市公司R&D经费投入强度指数”。
为了与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保持一致,今年报告标题中的“2022”指的是报告发布年份,报告所用数据标注为“当年”的均为2020年数据;标注为“上年”的均为2019年数据。在评价指标中,有些是与人口和就业规模相联系的相对指标,如“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等。为了在评价中尽可能避免一般年份人口抽样调查误差的影响,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得性和可比性,采用了统计指数的“同度量”技术,即“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报告中使用的人口和就业人员数均采用2010年(普查年份)数据。
区域评价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努力,需要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希望社会各界在本报告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而具体的分析研究,共同为加快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创新型强国做出贡献!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编辑委员会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