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动态


“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修订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自1993年由原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启动,1997年以来每年发布,2015年纳入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为地方科技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地方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和成效,在保持总体稳定基础上,每年进行修订完善。近年来,面向科技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和“十五五”区域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任务部署,综合考虑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总体要求,广泛征求领域专家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意见,进行了如下方面修订完善。

一、丰富科技创新环境有关指标

在创新人力资源方面,增加“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一方面加强与地方科技创新规划的衔接,超2/3地区将该指标设置为规划指标;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由每两年一次调整为每年一次,数据可获得。

在创新物质条件方面,增加“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净额占工业固定资产净额比重”。高技术产业是指研发投入大、产品附加值高、国际市场前景良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具备智力性、创新性、战略性和资源消耗少等特点。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净额占工业固定资产净额比重反映了创新资本影响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态势。

二、重视基础研究活动有关指标

在创新人力投入方面,增加“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强度指数”。基础研究是R&D活动的基石,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攻取智力资本的源泉。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强度是基础研究人员投入与R&D活动人员投入之比,既可以体现原始创新水平,也可以体现对原始创新的重视程度。考虑到国内各地区的客观差异,采用加权指数方法,即用各地区基础研究人员数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数比重进行加权。

在创新财力投入方面,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指数”。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R&D活动经费投入之比。考虑到国内各地区的客观差异,采用加权指数方法,即以一地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之比为权重。

三、考察上市公司创新有关指标

在创新财力投入方面,增加“上市公司R&D经费投入强度指数”。市场化程度对于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市公司R&D经费投入强度即上市公司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比重,可以体现市场化对创新投入的作用。考虑到国内各地区的客观差异,采用加权指数方法,即以一地区上市公司R&D经费内部支出与全国上市公司R&D经费内部支出之比为权重。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包括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5000多家公司。

四、完善科技创新产出有关指标

在创新产出水平方面,增加“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是指符合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专利质量较高、价值较高的有效发明专利,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

在创新产出水平方面,增加“万人有效注册商标数”。商标总是与某一商品或服务特有的专利、非专利发明、技术标准或技术诀窍相联系,商标的拥有和使用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水平和程度。

在创新产出水平方面,恢复“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依据获奖地区的位次确定在所获奖项中的相对重要性,据此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其参与系数,再参考各等级奖项所颁发的奖金金额作为等级权重,从而得到该地区获奖当量并进行汇总,除以该地区R&D活动人员数,即得到该地区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该指标随着国家奖励大会重启恢复使用。

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增加“亿元GDP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知识产权使用费指通过向他国转让特许和商标使用费、研发成果使用费、复制或分销计算机软件许可费、复制或分销视听及相关产品许可费、其他知识产权使用费等5项知识产权的出口额,反映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能力。

五、增设战略新兴产业有关指标

在高新产业发展方面,增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反映了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

在高新产业效益方面,增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生产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生产率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员之比,反映了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在高新产业效益方面,增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指发明专利密集度、规模达到规定的标准,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家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为工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营业收入与工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之比。

六、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有关指标

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增加“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生产率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提高生产率则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优途径,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科技创新效果的重要标志。全要素生产率(TFP)又可称为多要素生产率(MFP),是指多种要素投入组合测算的生产率,是反映多种要素综合产出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指标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生产率测算手册》(Measuring Productivity - OECD Manual)建议的方法测算,数据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和历史资料汇编,并经系统整理。

七、修订数字经济发展有关指标

在网络信息发展方面,增加“邮政和电信业务量与GDP比值”。邮政和电信业务量与GDP比值为快递业务收入和电信业务总量与GDP的比值,是反映网络信息发展水平的指标。

八、删除存在重复设置有关指标

删减指标方面,考虑到修订增加了更多反映科技产出质量或投入与产出生产效率的指标,为避免相关指标重复设置,删除“十万人博士毕业生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技术产业利润率”等3个指标。

九、调整部分指标的名称和位置

为使指标体系更加规范合理,一二级指标名称进行了调整,部分三级指标名称和位置进行了调整。

总体来看,修订后的2025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促进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较2020评价指标体系增加了10个指标。下一步,将继续遵循“十五五”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规划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各地方开展设区市科技创新评价应以区域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

upfile

京ICP备05079499号
版权所有: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
CopyRight 2002年1月 All Rights Reserved

会员注册
*
*
*
我已阅读并同意账号使用协议
忘记密码
验证码登录